PayPal 全教學

全球最受歡迎的付款系統, 你必須知道的簡易教學

江湖救急!錢錢錢!

銀行唔得,二丶三線正財啦

顯示具有 環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環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金管局研破信貸資料機構一家獨大

金管局研破信貸資料機構一家獨大

[2019.01.08] 發表


【明報專訊】金融管理局副總裁阮國恒昨透露,當局去年已就個人資料信貸安排諮詢業界,包括應否增加有關服務機構,惟需考慮增加機構數目帶來的風險,但未有透露詳細諮詢內容。
稱去年諮詢業界 阮國恒:需考慮風險
銀行公會重申,保障客戶個人資料是銀行的首要重點,對於任何有助加強客戶資料安全的建議持開放態度。
阮國恒於昨日的立法會會議上表示,當局在去年第二季度,已就個人信貸資料安排諮詢業界。他稱現時只有環聯提供個人信貸資料服務,「我們都正諮詢業界,是否應該有多於一間的機構。若只有一間的話,(那)一間出事的話,我還有沒有其他方案,暫時是沒有」。他強調有關諮詢與今次環聯的事件無關,惟承認增加個人信貸資料服務機構,需考慮會否帶來更大的風險,以及如何透過業界規範有關服務機構。
消息人士透露,該次諮詢於銀行公會轄下委員會的會議進行,當中曾商討是否應引入新的信貸資料機構。
翻查資料,現時除環聯提供個人信貸報告查閱服務外,由中銀信用卡前總經理蘇誠信去年創立、股東包括南洋商業銀行及上海商業銀行等6家中小型銀行的「諾華誠信」,同樣提供個人與企業信貸資料庫服務。本報向諾華誠信查詢,至截稿前未獲回覆。
諾華誠信未正式提供服務
有業內人士解釋,金管局確曾與業界商討增加個人信貸資料服務機構,但自環聯事件發生後,金管局才積極考慮及研究有關事宜。業內人士又稱,由於諾華誠信現時仍屬起步階段,未正式提供個人信貸資料服務,故金管局並未視之為另一服務機構,「相信今次事件後,會令金管局加速研究增加服務機構」。

大灣區徵信體系互認待打通

【大公報訊】記者盧靜怡廣州報道:中國(廣州)國際金融交易博覽會於21日在廣州舉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即將出台,本次金交會首次設立灣區金融合作區,現場有19個項目進行簽約,意向性簽約金額達4491.5億元(人民幣,下同)。會上,同時舉行「助力大灣區中小企發展  構建國際級徵信合作」為主題的論壇。渣打銀行(中國)零售銀行信貸總監陳燕來表示,目前粵港澳三地缺乏跨界身份的識別手段,港澳通行證的鑒別及內地公民身份證聯網核查系統難以統一,導致內地小微企業到香港融資較困難,同時也卡住了境外資金通過香港進入大灣區的意願。
  「大灣區很多中小企業的境外融資需求還沒滿足。不少企業在內地市場發展大,想進一步到香港融資,走向全球市場。然而,他們下一步就會在香港碰壁,因為他們沒有相應的徵信紀錄。」陳燕來表示,從大灣區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旺,如能打通大灣區內徵信體系互認,將可更好地將香港金融優勢與內地企業互補。
  不僅內地熱衷到香港融資,香港中小企也有意到大灣區發展。香港諾華誠信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蘇誠信表示,香港當前有很多小微企業。然而,在大灣區規劃正式出台前,由於徵信體系限制,內地銀行無法獲知這些企業的發展狀況,也限制了港資小微企業在內地的貸款。「這一狀況在大灣區規劃出台後一定會獲得改善,港資企業需要做的是保持自己的信用紀錄良好。」
  香港寶信集團主席周榮昌也表示,目前大灣區不同城市徵信系統還不能完全對接上,公司需要在內地找合作夥伴才能在大灣區落地。
  港應科院:可藉區塊鏈技術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首席科技總監楊美基表示,可以運用區塊鏈技術用於大灣區金融徵信服務上。他介紹了應科院基於分布式帳本技術所建立的共享KYC服務,研究如何將客戶第一次上傳的開戶資料反映到鏈條上供多家銀行共享開戶。據了解,區塊鏈技術就讓網絡中的參與者獲得一份唯一的、正式的帳本副本,帳本裏的任何改動都會幾乎立刻在全網絡所有的副本中反映。帳本中記錄的信息可以是金融資產、法律合約。信息的持有人通過加密算法來實現隱私保護。

環聯要員曾隸屬美國中情局 鄧白氏高層有四位前美總統

現時掌控全港540萬個消費者信貸紀錄香港環聯信息有限公司,前稱香港資訊有限公司,其後改稱為環聯信息有限公司,於1982年成立,由12間提供汽車及設備信貸融資的機構共同成立,其成立目的是分享租購的信貸數據,從而建立機制及市場信任。

根據公司註冊處資料,大股東為美資公司,TransUnionNetherlands IB.V.,擁有56.25%的股份,超過一半。其餘7個股東各佔6.25%股份,包括東亞銀行、恆生財務、星展銀行(香港)、匯豐銀行、美國運通、美國鄧白氏商業資料(香港)及渣打銀行(香港)。

TransUnionNetherlands I B.V.為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TransUnionHeathcare LLC及荷蘭VailSystemen Groep BV的子公司。TransUnionNetherlands I B.V.亦當中包括兩間子公司在香港,分別是環聯亞州有限公司,及環聯信息有限公司。

另外,TransUnion諮詢委員會(GovernmentAdvisory Board)成員之中,聘有多名熟悉資訊科技及情報的專家,其中包括情報和國家安全聯盟(INSA)主席CharlesAlsup,而曾任中央情報局資訊科技總監(ChiefInformation Officer)的DougWolfe,亦於今年8月加入該公司。

同時環聯信息有限公司,亦有多名熟悉資訊科技及情報的人士,如公司的主席及行政總裁JamesM. Peck,擁有多年的信息管理,產品開發及工程經驗。公司董事當中包括SuzanneP. Clark,她同時擔任美國商會(U.S.Chamber of Commerce)的高級執行副主席(Senior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至於美國鄧白氏商業資料(香港)有限公司,則是2004年獲香港銀行公會和存款公司公會委託,經營香港商業信貸資料庫(CCRA)。

銀行業於200411 1日在香港金融管理局支持下成立了香港商業信貸資料庫,致力收集企業的欠款和信貸記錄,並將此等資料提供予銀行公會及存款公司公會的會員作審批、檢討或延續企業的信貸之用。

當中為中小企所提供的服務包括訂閱商業信貸報告,訂閱免費的商業信貸報告,及修正商業信貸報告內容。

而鄧白氏集團(Dun & Bradstreet, Inc.)是美資公司,總部設在美國新澤西州。創辦人為LewisTappan ,於1841年在紐約創設第一家商業徵信所。RobertGrahamDun1859年接手公司經營,其後40餘年,Dun讓組織營運範圍擴及全美及海外。當中包括林肯在內的四位美國總統均曾任職於鄧白氏。

鄧白氏主要為客戶提供商業信息、工具及專業經驗,協助客戶作出商業決策。其全球商業資料庫覆蓋了超過1億條企業信息,並通過鄧白氏特有的DUNSRight流程,對每天收集的原始數據進行編輯及核實。

目前,鄧白氏公司在37個國家設有分公司或辦事處,當中包括中國和新加坡,在全球範圍內向客戶提供12種信用產品、11種徵信服務以及各種信用管理用途的軟體,還在50個國家和地區替客戶開展追帳業務。目前鄧白氏公司年營業額保持在14億美元以上。

兩大美資壟斷全港信貸資料 北京高度關注 港府急謀規管


香港最大個人信貸資料庫公司環聯資訊(TransUnion),被傳媒揭露其保安系統有嚴重漏洞,特首林鄭月娥等高官的信貸報告輕易被人查閱。環聯和另一間管理商業信貸資料的鄧白氏(Dun & Bradstreet)同為美資公司,竟全盤掌控了本港每個人、每家企業的信貸狀況,如果這兩家公司對掌握的敏感資訊沒有妥善管理,在現時「無罰則、無王管」的荒謬情況下,香港經濟將面臨大災難。據了解,事件揭發後惹來北京高度關注,港府亦在快馬加鞭審視情況,並積極考慮規管可行性。


文:潘翠華

香港一直致力打造成「智慧城市」,但「環聯洩密」一事卻揭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非常脆弱。有記者日前嘗試冒充特首林鄭月娥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內的幾名高官,於環聯網上索取個人信貸紀錄,原來只需登記開戶,付款280港元,再輸入姓名、身份證號碼、出生日期、電話,並回答幾條選擇題,一份完整而詳盡的個人信貸報告,包括電話、地址、信用卡資料、信貸評分、還款記錄等,均一覽無遺。即使記者在選擇題環節中,全部選擇「以上皆不適用」,亦可成功過關取得報告。

環聯——
聘任美國中央情報局高官
根據公司註冊處資料,環聯資訊大股東為美資公司TransUnion Netherlands I B.V.,擁有超過一半股份,其餘7個股東包括東亞銀行、恆生財務、匯豐銀行等。TransUnion的諮詢委員會(Government Advisory Board)成員中,聘有多名熟悉資訊科技及情報的專家,其中包括情報和國家安全聯盟(INSA)主席Charles Alsup,曾任中央情報局資訊科技總監(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的Doug Wolfe亦於今年8月加入該公司。環聯公司主席及行政總裁James M. Peck及董事Suzanne P. Clark等,亦熟悉資訊科技。

鄧白氏——
四位前美國總統曾任職高層
另外,在香港最大的商業信貸資料管理公司鄧白氏,同為美資公司,總部設在美國新澤西州,創辦人為Lewis Tappan,於1841年在紐約創設第一家商業徵信所。四位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尤利西斯·辛普森·格蘭特(Ulysses S. Grant)、格羅弗·克里夫蘭(Grover Cleveland)及 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均曾任職於鄧白氏。目前,鄧白氏在37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公司或辦事處,包括中國和新加坡,向全球客戶提供12種信用產品、11種徵信服務以及各種信用管理用途的軟件,還在50個國家和地區替客戶開展追帳業務。

香港所有個人及公司的重要信貸資料,全部落入這兩家美資公司手上,情況令人擔憂。而更讓人無語的是,環聯不屬於銀行,因此金融管理局無法監管,只能責成銀行公會要求環聯提升認證程序。縱使環聯今次嚴重出錯,但現時香港市場中,竟沒有第二間公司能短期內取代環聯這家百年老店的地位。
私隱曝光,市民心慌。本月(十二月)12日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在立法會接受質詢時,只表示政府會從個人資料私隱保障,以及行業監管兩方面着手處理,惟到目前仍未透露具體情況。有議員質疑,當局反應緩慢,未能掌握事件的敏感性及嚴重性。

葛珮帆:應設《網絡安全法》加重刑罰
據了解,事件已引起北京高度關注,而港府亦急謀規管可行性。但要該如何管?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主席葛珮帆建議,本港應參考歐盟的GDPR(通用數據保障條例),針對外洩資料的機構,需於72小時內向當局通報,而且罰則非常重。第一級罰款以該企業整個集團的年度全球總營業額 2% 或 1千萬歐元(約0.92億港元)為標準;而第二級罰款則為該企業整個集團的年度全球總營業額 4% 或 2 千萬歐元(約1.84億港元)作依歸。

此外,內地於2015年亦已實施《網絡安全法》,防止網絡恐怖襲擊、網路詐騙等行為,如甚麼機構可擁有幾多個人資料?存放多久?甚麼形式?何時銷毀等等,都要透明公開。香港亦應與時俱進。葛珮帆認為,法例修改後,能有效規範環聯等機構,以及一旦資料外洩後,都可以有相應補救措施。

莫乃光:環聯犯錯不能沒有代價
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認為,環聯最大問題是「無王管」,加上本港私隱條例過於落後,等同「無牙老虎」,且罰款上限只是5萬港元,根本毫無阻嚇力。他強調,未來必需定立監管角色,是政府也好,金管局也好,銀行公會都好,不能讓環聯犯錯而沒有代價。他又指,應考慮私隱條例是否需要作出修改,包括機構使用者是否有權要求機構透露資料?資料庫可存有使用者的甚麼資料等等。他又建議香港可效法美國,市民擁有主動權,向資料庫提供者要求短暫性開啟或關閉查閱信貸功能。

【畢打街閒人】環聯信貸背後跟中資的博奕衝突(渾水)

環聯信貸因為資料洩密的保安漏洞被萬箭穿心,我沒有其他補充,尤其撞正國泰事件的前車之鑑,環聯的確是有其保安問題。不過正當矛頭指向這個眾矢之的,我覺得背後引伸出一個更大格局去睇這件事。 

讀書時期教授講社會科學或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就係從邊一個持份者得益和損失,去分析背後的成本效益。學院外的商業分析大同小異,環聯信貸中招,競爭者最高興。

先慢著,乜環聯信貸有競爭對手咩?答案是有的。環聯信貸有一個本業直接競爭對手,那就是中資背景的諾華誠信。諾華誠信是由中銀信用卡前總經理蘇誠信創立,上年初引入6家中小型銀行、銀通與內地的中誠信為股東,當中不乏中資銀行如信銀國際、南洋商業銀行和上海商業銀行,正在大展拳腳搶攻環聯信貸。

然後我們要明白這些信貸公司的背後利益有幾大。環聯和諾華誠信是提供信貸資料管理服務,蒐集個人信貸綜合紀錄。環聯因為早年已經落釘建立資料庫,在香港載有520萬位消費者之個人信貸紀錄。這個數字之大,相信已經覆蓋到全香港九成九有商業和消費的香港人了。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大數據年代,數據突然變成黃金,好像那些賣金融理財商品等第三方平台,如Money乜乜(名不開),只要肯開放API,本身就有B2B的商機。520萬之大,非你我所能估算,背後除了代表商業利益,仲有諜報戰略意義,連我這些盲毛睇得到,偉大的國家唔會睇唔到。我再講多次,現在是大數據年代嘛。這些大數據和信貸紀錄,只要結合銀行反洗黑錢的資本流動足印,一旦加以數據化運用,國家想查中港兩地邊個走資、洗黑錢和漏稅都無問題。范冰冰逃稅案的餘溫,盛載住當權者打貪捉鬼的意識形態,已經在商業層次中體現出來了。

現在是不是可以用更高維度去理解,點解馬雲要買美國萬通,那堆data太值錢,而且配合國策可以做到政治戰略目的。這跟諾華誠信打環聯一樣,都是同樣的邏輯貫穿,以前不知道這些離散數據有咩用,大數據年代後大家都知道了。

環聯在1999年被美國TransUnion International正式收購,成為美資公司。如果你不介意思想慣性和隋性,環聯和諾華之間可以片面二元理解為另類中美大戰角力。美資既然有信貸平台,中資當然都要有啦。

國泰洩密事件幾個月後,撞正海航系的香港航空出現疑似倒閉危機。市場最公平最透明,可惡洩密的國泰到今日還是有人買機票光顧,但香港航空呢?現在我食個飯,搭個車都成為大數據的「點」,處於科技和政治亂世,你要問自己,到底那些越來越值錢的「點」,你想奉獻給中資還是美資?

諾華誠信據報夥中銀拓信貸庫

<匯港通訊> 掌握本港逾500萬人借貸資料的資訊方案供應商環聯資訊(TransUnion),去年底爆出保安漏洞後,突顯市場缺乏競爭的隱憂。《蘋果日報》報道,由中銀信用卡前舵手蘇誠信創辦的諾華誠信(Nova Credit),前年底成立後亦加快發展。

報道引述消息指,諾華誠信最近與業界會晤,透露將與中銀香港(02388)簽訂客戶資料共享協議,在取得此重大信貸數據來源支持後,該公司短期內可望正式啟動業務,並聚焦服務大灣區客戶。

環聯被受打壓 諾華誠信取而代之?


傳夥拍中銀拓信貸庫 諾華誠信撼環聯 銀行界冀引入競爭減成本

【本報訊】掌握本港逾500萬人借貸資料的資訊方案供應商環聯資訊(TransUnion),去年底爆出保安漏洞後,凸顯市場缺乏競爭的隱憂,由中銀信用卡前舵手蘇誠信創辦的諾華誠信(Nova Credit),前年底成立後亦加快發展。消息指諾華誠信最近與業界會晤,透露將與中銀香港(2388)簽訂客戶資料共享協議,在取得此重大信貸數據來源支持後,該公司短期內可望正式啟動業務,並聚焦服務大灣區客戶。
記者:劉美儀

丘寧:環聯鬥諾華 銀公很頭痕

個幾月前,有傳媒踢爆香港環聯資訊有限公司(環聯)存在保安漏洞,包括行政長官在內的官員信貸資料外洩,周一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更特意討論有關事件,反映政府高度關注的程度。正當市場聚焦應否修改私隱條例之際,近日有評論文章分析事件時提及,原來香港除了環聯之外,還有家叫諾華誠信的公司同樣提供個人與企業信貸資料庫服務,更稱這家具中資背景的公司有意與環聯競逐由銀行公會發放的KYCU(認識你的客戶平台),事件發展至此,相信銀行公會作出決定時一定相當「頭痕」。
綜合近日的報道,環聯風波發生後,受惠一定是她的潛在競爭對手諾華誠信,因為今次事件對環聯的聲譽肯定造成極大影響,幫襯另一家是很合理的想法。可是這家諾華誠信真是低調到一個點,就連金融管理局副總裁阮國恒也好像不認識諾華誠信,日前在立法會表示,現時市場只有環聯提供個人信貸資料服務。
香港的銀行業其實十分傳統與保守,要她們與一家新公司合作未必是易事。至於KYCU這個平台,目的可以讓銀行與銀行之間互相合作,分享客戶的身分認證資料,屆時其管有的資料,將會比環聯現時擁有的如客戶的姓名、身分證號碼及出生日期等,以及客戶的借貸歷史更多和更有用。因此將來營運KYCU的公司絕對不能是泛泛之輩。
資料顯示,諾華誠信由中銀信用卡前總經理蘇誠信創立,還請來環聯前CEO何佳意任行政總裁,別以為公司名極具創辦人的色彩(大家都叫誠信),就一定是由蘇誠信持大股,根據諾華誠信公司網頁指,公司的始創成員及管理層只持約10%股權,約70%來自香港的銀行與本地金融機構,其餘約20%則來自其他信用評級機構。不過有報道指,諾華誠信的股東包括南洋商業銀行及上海商業銀行等6 家中小型銀行,明顯想為諾華誠信加上中資概念。
劇情發展至此,大家都等待銀行公會將決定由誰去營運KYCU,本來無事無幹,環聯理應是最好選擇(與銀行合作開、建立了信任),但關鍵時刻咁啱爆出資料外洩事件,銀行公會確要停一停、諗多諗。
那諾華誠信又如何?管理層出身環聯,又有多家銀行做股東,照計都合格有餘,可惜被人灌上中資背景,要知道香港人對自己的資料有機會被中資機構收集非常敏感,若被黃絲媒體乘機炒作,隨時成為另一場風波。
今次銀行公會有何決定都會有被批評的風險,究竟開大定開細?留待新任銀行公會主席煩惱吧。

諾華誠信引6中小行 建跨境企業信貸庫

【明報專訊】本港的信貸資料庫業務長期由環聯所壟斷,但未來形勢將重大改變。中銀信用卡前總經理蘇誠信創立的「諾華誠信」,今年初引入6家中小型銀行、銀通與內地的中誠信為股東,銳意打造成涵蓋個人與企業的信貸資料庫,並利用科技為銀行偵察虛假交易與加強內部監控。諾華誠信行政總裁何佳意表示,希望盡快推出跨境工商信貸報告服務,回應市場現有痛點。
中銀信用卡前總經理蘇誠信創立
諾華誠信於去年10月成立,可謂銀行界的一項革命,因為股東主要是中小型銀行,包括信銀國際、南洋商業銀行、上海商業銀行、東亞銀行(0023)、創興銀行(1111)及大新銀行(2356),反映中小型銀行對電子KYC資料庫的需求殷切,願意共享資訊。同時,諾華誠信主攻企業信貸資料庫,亦反映現時行業的不足。事實上,何佳意在加入諾華誠信前,是環聯在香港的行政總裁。
何佳意表示,本港傳統的信貸資料庫未必能滿足市場需求。市場需要的不單單是客戶的信貸紀錄及評級,而是全方位能減低信用風險的解決方案。有見及此,諾華計劃在明年推出業界共享的反欺詐資料庫,利用資訊共享及大數據的分析,以辨別客戶資料及證明的真偽,減少欺詐及虛假交易等個案。
另外,諾華誠信亦會把業務重點放在企業的信貸資料庫方面,計劃推出跨境工商信貸報告服務。何佳意指出,公司借助股東中誠信在內地的資料庫,可協助銀行了解企業客戶在內地的經營狀况,除了營運數據,亦包括出入口數據、違規紀錄、知識產權登記紀錄等。雖然這些資料都能夠循公開渠道找到,但由於數據源雜亂,若能在同一平台查閱,可降低銀行的成本。
他又稱,隨着企業的跨境活動頻繁,現時有逾20萬家內地企業在香港營運,香港公司亦北上,單計大灣區已有約3萬家香港企業落戶,因此相信跨境工商信貸報告能回應市場需求。現階段已有約20家銀行對此服務表示感興趣。
統一數據平台 助銀行降KYC成本
個人信貸資料方面,諾華上周成為「智慧開放數據發展聯盟」的創始成員,其他成員包括銀通、香港應科院、城市大學、德勤及深圳四方精創。何佳意稱,這是一個非牟利平台,旨在利用開放應用程式介面(API)及區塊鏈技術,讓已接入平台的機構在獲得客戶授權下,可簡易地取用個人信息紀錄以作核實。其中一個擬發展項目是連接各大院校,讓已接入平台的機構能查閱畢業證書,核實求職者的身分

諾華誠信

【豪言壯語】環聯倒下 誰來補上?

 

在經歷國泰洩露事件,然後電子錢包失竊,接著是PayMe帳戶被盜用,香港人已成驚弓之鳥。在這個時候,《明報》再投下一顆炸彈,揭露信貸資料庫「環聯」的安全漏洞。有趣的是,文章才刊登10分鐘,早已在金融界之間廣傳。
「環聯的競爭對手,可能是第一個『發現』這篇文章。」一名銀行主管如是說︰「他們最積極分享這篇報道。」正因這個現象,業界討論的除了報道內容外,還有背後可能發生的故事。
環聯有競爭對手嗎?大家都以為它做的是獨市生意。沒錯,暫時是無人爭。但有一個名字,是《明報》連續多日的報道之中也沒有提及的。
這個名字是「諾華誠信」。由中銀信用卡前總經理蘇誠信創立,近年招兵買馬,包括請得前環聯香港區CEO何佳意過檔,更引入6家銀行作為股東。除此以外,股東還包括中資的銀通與中誠信。
當然,在中誠信和銀通之上,還有甚麼背後的資本呢?業界眾說紛紜,但方向都大致一樣,大家都相信,建立一個信貸資料公司,與環聯競爭,是中央樂意見到的事。
有關環聯的報道刊登後,霎時間,環聯成為過街老鼠,人人都喊打,無論普通市民、銀行業界抑或政府官員與監管機構,通通都把矛頭指向環聯。這個時間點非常敏感,因為銀行公會就建立跨銀行的KYC資料庫進行了足足一年的招標,近日已進入最後階段,本來環聯很有機會拿下,但現在項目被按住不動了,業界有聲音要求重新招標。
如果是這樣,誰是最大得益者?順著麵包屑想下去,業界都在發揮無窮的想像力。而更重要的問題是,踢走了美資的環聯後,香港人接受一家中資背景的公司處理大家的信貸資料,甚至是更複雜的KYC資料嗎?
以上是環聯事件引伸出來、第一個要大家思考的問題。而另一個觀察的重點,是環聯究竟接受甚麼人監管?
《明報》的結論很清晰,報道說環聯是「無王管」。私隱專員公署說,不會主動去監管。另一邊廂,環聯不是銀行、不屬財務機構,所以也不受金管局監管。
像環聯這樣的「第三方服務供應商」,它們做的是B2B生意,客戶大多數是金融機構,處理的是多家銀行集合的金融數據,但不受任何一個金融監管機構規管。
如果金管局要大力發展開放銀行(即開放API),相信會有更多的「第三方服務供應商」走出來,向銀行提供開放API的方案,最簡單的例子是把大家在不同銀行的數據連接在一起,在一個APP內查閱不同銀行戶口的資訊。
這些第三方同樣會像環聯一樣,處理相當多的個人財務資訊。但現時金管局的取態是,由銀行選擇合適的第三方服務供應商,出事時由銀行負責。這無疑又會製造一個「行業自管」的生態。
在這個多事之秋過後,我們汲取的教訓不應該只是「加強保安意識」這種口號,而是要認真想想,是否可以在監管的層面上作出改變。若由行業自管,一旦出事,可能又是一個互相卸責的過程。
文濤

 

港人平均持4.6張信用卡 環聯:貪圖開戶贈品

港人習慣以信用卡消費,平均每人有4.6張信用卡。環聯一項調查發現,雖然近九成受訪者表示他們經常還清卡數,但他們對信貸評級的認知不足,缺乏良好的理財習慣。
調查顯示,近七成受訪者清楚只繳付最低還款額會拉低信貸評級,約四成受訪者亦從來沒有查閱個人信貸報告。港人開立帳戶時以優惠及折扣、現金回贈及迎新禮品作為主要考慮因素,而非信用額及利率等要素。
環聯香港個人客戶業務總監羅瑞澄清大眾對信用卡的謬誤,指出即時還清卡數不會改善信貸評級,附屬卡只會影響主卡持有人的信貸狀況及評級,使用銀行提款卡不會影響借貸評級等。他建議港人應該準時還清帳單,將債務比率維持在較低水平

還 清 欠 稅,信 貸 評 分 無 更 新, 業 內 人 士 : 洗 底 或 需 等 足 七 年

【 息 息 相 關 】 有 市 民 申 請 信 用 卡 不 成 功 , 根 查 發 現 4 年 前 的 欠 稅 紀 錄 仍 在 信 貸 資 料 庫 內 , 雖 然 已 清 還 稅 款 , 及 後 也 更 新 紀 錄 , 但 信 貸 評 分 仍 未 能 調 升 。 有 業 內 人 士 指 出 , 信 貸 評 分 考 慮 多 方 面 因 素 , 即 使 已 清 還 欠 款 , 評 分 也 未 即 時 調 升 , 要 「 洗 底 」 或 需 等 足 7 年 。 

讀 者 陳 先 生 早 前 向 銀 行 申 請 信 用 卡 被 拒 , 他 查 究 原 因 , 遂 按 銀 行 指 示 , 向 營 運 香 港 中 央 信 貸 資 料 庫 的 環 聯 資 訊 有 限 公 司 查 詢 , 才 發 現 信 貸 資 料 庫 記 存 了 他 04 年 與 05 年 的 兩 宗 欠 稅 紀 錄 。 

陳 先 生 強 調 , 當 年 稅 務 局 透 過 區 域 法 院 追 討 兩 宗 分 別 約 3,000 元 的 欠 稅 , 當 年 已 清 還 , 惟 資 料 庫 只 記 存 欠 稅 紀 錄 , 未 有 顯 示 還 款 的 資 料 , 而 其 信 貸 評 分 被 列 為 偏 低 的 I 級 ( 評 分 共 分 10 級 , 由 A 至 J , I 為 第 9 級 ) 。 為 證 明 已 沒 欠 稅 , 他 向 稅 局 索 取 清 繳 稅 款 書 面 證 明 , 環 聯 其 後 已 更 新 欠 稅 紀 錄 , 惟 一 直 沒 調 整 其 信 貸 評 分 。 環 聯 資 訊 有 限 公 司 表 示 , 不 會 評 論 個 別 個 案 , 但 強 調 信 貸 評 分 並 非 單 計 算 現 時 欠 款 , 過 往 拖 欠 紀 錄 或 拖 欠 期 長 短 , 也 屬 評 分 計 算 內 容 。 市 民 如 就 個 人 信 貸 評 分 有 疑 問 或 不 同 意 , 可 直 接 聯 絡 該 公 司 。

「 還 左錢   唔 代 表 冇 發 生 」 

香 港 信 貸 及 收 賬 管 理 協 會 主 席 黃 志 廣 表 示 , 信 貸 評 分 依 據 個 人 信 貸 資 料 轉 作 方 程 式 計 算 , 評 分 考 慮 因 素 除 未 償 還 債 務 外 , 還 包 括 過 往 信 貸 紀 錄 , 儘 管 已 清 還 欠 款 , 其 拖 欠 紀 錄 仍 會 保 留 , 「 即 使 還 左 錢 , 唔 代 表 件 事 冇 發 生 過 架! 」 他 提 醒 市 民 , 拖 欠 紀 錄 會 保 留 一 段 長 時 間 , 信 用 卡 賬 戶 終 止 後 會 保 留 5 年 、 經 法 律 程 序 之 公 眾 紀 錄 更 會 保 留 7 年 。 如 欲 提 升 個 人 信 貸 評 分 , 必 須 在 理 財 管 理 上 加 以 留 神 , 切 勿 遲 交 或 拖 欠 還 款 。 

環聯老屈欠60萬 受害人慘被劃花TU

http://nextplus.nextmedia.com/news/spot/20180707/601055


掌管540萬名港人信貸記錄的環聯資訊有限公司,誤將一名男客戶當作錢債案被告,疑因此令該男客戶信貸評級由原本的「B」降級至「C」。

人造石貿易公司老闆陳先生向本刊投訴,於上月初申請渣打銀行信用卡時被拒,從銀行提供的鏈結翻查環聯管理的個人信貸報告,赫然發現自己被指牽涉一宗約60萬元的債務追討案,才知道自己被當作另一同名及住在同區的人士。「稍為於資料搜查時看看,那個美孚的街道名字、座數、樓層,都與本人以往住的那個單位,是完全不一樣的。」

陳生遂向個人信貸評級資料機構環聯投訴,數天後環聯表示已刪除有關錯誤記錄,更將他的信貸評級升至最高級別的「A」。陳生認為環聯回應有關投訴反應迅速,但不滿環聯粗疏處理客戶資料,亦欠他一個道歉。

陳生憂慮揭發事件前有關記錄已被其他信貸機構傳閱,令人對其信礜留下壞印象。「是否變了我每次也要跟對方說,不是的,那個(錢債案被告)地址錯了,不是我的,你看清楚。」陳生指曾經聯絡律師,商討如何循法律途徑取回公道,惟律師指環聯的條文已保護自己,包括聲稱該等法院公開記錄沒有記載債務人的身份證號碼等,故很難以此提出民事起訴,陳生惟有作罷。

陳生不忿道:「環聯在我印象中是政府授權的,他可以搜集市民的信貸、借貸、財務、按揭的資料,亦被告知只可以我本人或我授權的查詢信貸的機構申請,在政府授權予這種那麼嚴謹,涉及個人私隱中的私隱,是否需要更小心去做?」

《壹》仔就個案向環聯查詢,環聯回覆指,信貸報告中的信貸資料是由環聯會員(銀行及財務機構)依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發出的《個人信貸資料實務守則》(簡稱《守則》),每月定時上傳到環聯信貸資料庫;而可相關的公眾紀錄則是儲存於法院之公開紀錄,是可供大眾查閱的資料。

環聯強調,在收集、持有及使用個人資料時一直秉持謹慎原則,嚴格遵守《守則》;又指如客戶對有關信貸報告有任何查詢或提出個人資料更改通知,會即時與客戶作出跟進及處理。

環聯網頁顯示,1982年成立的環聯前身為「香港資信有限公司」,1999年被美國TransUnion International收購,現任亞太區總裁是莊永楷。環聯為全港首間及唯一的消費者信貸資料服務機構,資料庫載有540萬個消費者的信貸記錄。

當銀行或財務機構收到信用卡、貸款或按揭等信貸申請時,或會透過環聯查閱申請人的信貸紀錄作審批之用。根據《守則》,信貸申請遭拒絕者,如在審批過程中曾被查閱信貸紀錄,會獲環聯提供免費個人信貸報告

就像很多港人,貿易商人陳先生很少理會自己的信貸狀況,直至6月申請信用卡被拒,翻查返環聯的信貸報告,才發現自己被指牽涉欠60萬元錢債案,向環聯反映後終還他清白,惟不但沒就過失道歉,更在回覆中指事主有責任證實自己記錄的準確性。有人聽聞陳生的遭遇後,批評環聯做事馬虎。

環聯的回應陳生個案的信中指,「依據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頒佈的《個人信貸實務守則》,如果閣下指有關公眾紀錄不準確,閣下是有責任提供資料去證實該公眾紀錄的準確性。」頗有卸責之嫌。再者,想持續確保個人資料正確,須向環聯付月費280元,才可檢閱自己的信貸報告,此收費門檻令不少人卻步。

另外較鮮為人知的是,申請信用卡的次數是信貸評分考慮因素之一。港人申請樓按、信用卡、汽車貸款等時,一般均自動授權銀行查詢個人信貸報告,這類信貸申請查詢會留下記錄,更有可能對申請人的信貸評級帶來負面影響。環聯客戶服務部職員回應查詢時指,若三個月內多於一次信貸申請查詢,可能對評分有負面影響,換言之為免影響信貨評級,不應三個月內申請多於一次信用卡。不過個人用戶查閱自己的信貸報告不論多少次,亦不會影響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