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yPal 全教學

全球最受歡迎的付款系統, 你必須知道的簡易教學

江湖救急!錢錢錢!

銀行唔得,二丶三線正財啦

顯示具有 諾華誠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諾華誠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金管局研破信貸資料機構一家獨大

金管局研破信貸資料機構一家獨大

[2019.01.08] 發表


【明報專訊】金融管理局副總裁阮國恒昨透露,當局去年已就個人資料信貸安排諮詢業界,包括應否增加有關服務機構,惟需考慮增加機構數目帶來的風險,但未有透露詳細諮詢內容。
稱去年諮詢業界 阮國恒:需考慮風險
銀行公會重申,保障客戶個人資料是銀行的首要重點,對於任何有助加強客戶資料安全的建議持開放態度。
阮國恒於昨日的立法會會議上表示,當局在去年第二季度,已就個人信貸資料安排諮詢業界。他稱現時只有環聯提供個人信貸資料服務,「我們都正諮詢業界,是否應該有多於一間的機構。若只有一間的話,(那)一間出事的話,我還有沒有其他方案,暫時是沒有」。他強調有關諮詢與今次環聯的事件無關,惟承認增加個人信貸資料服務機構,需考慮會否帶來更大的風險,以及如何透過業界規範有關服務機構。
消息人士透露,該次諮詢於銀行公會轄下委員會的會議進行,當中曾商討是否應引入新的信貸資料機構。
翻查資料,現時除環聯提供個人信貸報告查閱服務外,由中銀信用卡前總經理蘇誠信去年創立、股東包括南洋商業銀行及上海商業銀行等6家中小型銀行的「諾華誠信」,同樣提供個人與企業信貸資料庫服務。本報向諾華誠信查詢,至截稿前未獲回覆。
諾華誠信未正式提供服務
有業內人士解釋,金管局確曾與業界商討增加個人信貸資料服務機構,但自環聯事件發生後,金管局才積極考慮及研究有關事宜。業內人士又稱,由於諾華誠信現時仍屬起步階段,未正式提供個人信貸資料服務,故金管局並未視之為另一服務機構,「相信今次事件後,會令金管局加速研究增加服務機構」。

主攻大灣區圖破市場壟斷

【本報訊】銀行業進入數碼化發展年代,無實體分行的虛擬銀行又即將發牌,電子認證及遙距辨識(電子KYC)需求更見殷切。

環聯屬美資難染指

適逢此際幾近壟斷市場業務的資訊供應商環聯資訊(TransUnion),去年底發生軒然大波,一宗商業世界揭示的安全漏洞,卻引發坊間對背後中美政治角力的傳聞及解讀,確屬少見。

不過,新起爐灶的挑戰者諾華誠信(Nova Credit),股東背景及創立過程,確與中資關係密切;前身為香港資信的環聯資訊,則於1999年被美國TransUnion International收購,而諾華誠信行政總裁何佳意及其高管團隊,不少皆出身環聯香港,亦是不爭事實。

要突破環聯優勢,諾華誠信高舉聚焦大灣區開拓跨境信貸資料的旗號,這亦是美資背景的環聯資訊,難以踰越的界線。

大灣區覆蓋內地九個城市及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區內人口有近7,000萬,GDP規模達1.5萬億美元,高鐵及港珠澳大橋開通後,加速一小時生活圈形成,以諾華誠信的背景,有利實現客戶信貸資料在兩地接通的目標。

專家呼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征信標準一體化

在6月22日-24日第七屆中國(廣州) 國際金融交易·博覽會(下稱金交會)上,助力大灣區中小企業發展·構建國際級征信合作論壇同期舉辦。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就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征信標準一體化,金融服務多元化、實體企業產融化等體系建設以及個人和中小微企跨境金融服務等議題進行探討,並呼籲構建大灣區乃至一帶一路的統一征信評價標準,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並建設大灣區統一征信平台。
廣東省金融辦公室總經濟師余昆明指出,廣東省被委以重任,在大灣區的全面建設推動中,率先牽頭實踐跨境互聯互通的重要工作。“廣東省、廣州市首先需要攻克的是灣區跨境機制、體系構建上的難題。而建立灣區統一標準、具有高度適用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用體系、優化灣區個人及企業征信機制,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他並希望,未來香港和澳門的機構,發揮其獨特的優勢,協助大灣區構建統一標準的、互聯互通的信用體系,共同構建小微企的統一征信平台。
諾華誠信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蘇誠信也指出,移動互聯網的大時代已經來臨,國內外的征信公司漸趨專業化,未來要利用數據處理的技術方法,加強行業之間的信任以輔助整個銀行體系,加強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信任。
「比如促進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倡議國的合作,協助政府構建大灣區乃至一帶一路的統一征信評價標準,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改善公開透明的金融資產管理處置,力爭發揮香港機構連接大灣區和全球的作用。在灣區建立一套令國外金融機構認可的國際評分標準和評級模型,把大灣區評級標準與國際標準及做法有機銜接起來,吸引更多優質的國外資本。」蘇誠信表示。
廣東省中小企業局、民營經濟發展服務局副局長程有根也希望,專家為粵港澳大灣區初步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不斷創新完善廣東省中小微企業的征信體系,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
論壇上,還舉行了5個項目簽約儀式。其中諾華誠信有限公司與廣州民間金融街征信有限公司分別與科孚商務信息有限公司(CRIF)、菲律賓征信協會(CMAP)簽訂合作協議,諾華誠信有限公司分別與廣州市小額貸款行業協會、廣州民間金融街征信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諾華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與百望貿宜(蘇州)軟件有限公司(Tradeshift) 與廣州民間金融街征信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

诺华诚信: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征信标准


来源:腾讯科技 2018-12-03

凭借在征信领域获得德勤2018年高科技高成长50强的诺华诚信,在颁奖现场表示,希望能够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征信标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改善公开透明的金融资产管理处置。 诺华诚信由香港银行界主要代表共同发起设立,也是香港第二家通过香港金融管理局以及个人资料隐私专员公署备案的征信公司。诺华诚信寄望于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之优势,解决两地中小微企业及居民个人信息跨境不对称的问题,通过两地统一、标准化的信用和风险管理服务,为湾区各类经济活动、金融市场参与主体谋求实惠与便利。

诺华诚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苏诚信表示,诺华诚信已携手香港应用科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德勤、四方精创、银联通宝等机构于11月初共同发起设立了“智慧开放数据发展联盟”。接下来,诺华将牵头联盟合作伙伴,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个基于开放API和区块链技术的跨境信息交互平台项目落地。届时,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可通过诺华的myconnect平台管理个人信息授权,进而轻松便捷地获取不同机构的个人信息记录,包括政府、公共事务、银行、教育机构等;该平台亦可协助相关机构完善KYC、尽职调查、普惠金融、智能保险及理赔等服务。

 德勤高科技高成长50强评选项目创办于1995年美国硅谷,2005年进入中国,每年在全球三十余个国家举行,被业内人士誉为“全球高成长企业的标杆”、“高科技企业的奥斯卡”。苹果、谷歌、微软、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国际国内巨头均入围过该榜单,是全球范围最具权威性、最具投资指引价值的评选项目之一

助力中小企业发展,Tradeshift与诺华诚信共建大湾区国际级征信体系

助力中小企业发展,Tradeshift与诺华诚信共建大湾区国际级征信体系
2018年6月22日上午,第七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下称“金交会”)在广州正式开幕。Tradeshift联合创始人兼中国总经理Mikkel Hippe Brun代表Tradeshift与诺华诚信有限公司签订正式合作协议。未来,Tradeshift将携手诺华诚信有限公司,共同推动大湾区跨境征信标准一体化,金融服务多元化的全面建设,率先牵头实践跨境互联互通,为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与发展带来全新希望。
金交会积极响应“推进诚信建设,要不断采取各类措施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首次举办助力大湾区中小企业发展·构建国际级征信合作论坛,论坛聚焦大湾区跨境征信标准一体化,金融服务多元化、实体企业产融化体系建设等热点议题。
助力中小企业发展,Tradeshift与诺华诚信共建大湾区国际级征信体系
论坛期间,诺华诚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苏诚信表示,移动互联网的大时代已经来临,国内外的征信公司渐趋专业化,未来要利用数据处理的技术方法,加强行业之间的信任以辅助整个银行体系,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信任
Tradeshift拥有国际化的平台标准,能够帮助构建行业信任、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这种能力正是大湾区发展迫切需要的。
Mikkel Hippe Brun指出,当下供应链快速数字化,交易从离线转向在线,这就允许我们以崭新的方式实现B2B贸易融资自动化。随着越来越多蕴含着最新金融技术的产品诞生,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供应链金融的巨大潜力。Tradeshift将与诺华诚信一起在大湾区建立令国外金融机构认可的国际评分标准和评级模型,把大湾区评级标准与国际标准及做法有机衔接起来,吸引更多优质的国外资本,真正帮助企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改善公开透明的金融资产管理处置,帮助金融机构与企业掌控供应链中的金融风险,使中小企业能从多个层次获得资金支持,从而依次降低运营风险,这对需要供应链金融支持的企业来说意义非凡。
大湾区征信系统的建设,是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文件精神的体现。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建设的目标要求信用信息和商业信息的数据共享。积极实践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营造全面开放性新格局,打造具有湾区特色的征信体系,是大湾区基础建设、底层设施完善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助推湾区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特别是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
未来,大湾区领先的、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将受海外优质投资者的广泛青睐,大量吸引资金回流,并以更创新更多元化的投资形式,大力支持内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持续健康发展。Tradeshift十分愿意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能够助力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推进,是中国市场对Tradeshift的在金融科技领域所取得成就的认可。Tradeshift将与中国的供应链金融机构一起积极开展合作,帮助中国企业实现供应链数字化和金融化。
关于诺华诚信
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单位之一,诺华诚信由香港银行界主要代表共同发起设立,也是香港第二家通过香港金融管理局以及个人资料隐私专员公署备案的征信公司。诺华诚信致力于打造中港两地跨境金融服务交流的枢纽与桥梁,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之优势,解决两地中小微企业及居民个人信息跨境不对称的问题,切实通过两地统一、标准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服务,为湾区各类经济活动、金融市场参与主体谋求实惠与便利。
关于Tradeshift
Tradeshift,是将SaaS+PaaS完全整合的企业级数字化服务提供商,为企业提供从采购到付款管理(Source-to-Pay)全流程的解决方案,提供供应链管理、电子采购、应付账款自动化、金融等解决方案,开发了包括电子发票处理、进销项发票管理、动态折扣、供应链金融等产品。它也是世界著名的商业平台,连接了190个国家的150多万家公司,年交易额达5000多亿美元,并拥有一个涵盖2800万SKU的全球在线市场(Marketplace)。

诺华诚信行政总裁

何佳意
行政总裁诺华诚信有限公司
曾出任环联香港总裁,管理大中华地区整体营运和发展。此前担任花旗银行集团消费贷款和财富管理业务总监,平安信托消费者贷款业务总经理,是第一批将小额消费贷款经营管理办法引进中国的高管。

持有香港理工大学高级管理人员数码科技领袖硕士学位,苏格兰思克莱德大学国际市场行销硕士学位,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深造文凭,加拿大韦仕敦大学毅伟商学院领导者深造文凭,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荣誉学士学位。

大灣區徵信體系互認待打通

【大公報訊】記者盧靜怡廣州報道:中國(廣州)國際金融交易博覽會於21日在廣州舉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即將出台,本次金交會首次設立灣區金融合作區,現場有19個項目進行簽約,意向性簽約金額達4491.5億元(人民幣,下同)。會上,同時舉行「助力大灣區中小企發展  構建國際級徵信合作」為主題的論壇。渣打銀行(中國)零售銀行信貸總監陳燕來表示,目前粵港澳三地缺乏跨界身份的識別手段,港澳通行證的鑒別及內地公民身份證聯網核查系統難以統一,導致內地小微企業到香港融資較困難,同時也卡住了境外資金通過香港進入大灣區的意願。
  「大灣區很多中小企業的境外融資需求還沒滿足。不少企業在內地市場發展大,想進一步到香港融資,走向全球市場。然而,他們下一步就會在香港碰壁,因為他們沒有相應的徵信紀錄。」陳燕來表示,從大灣區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旺,如能打通大灣區內徵信體系互認,將可更好地將香港金融優勢與內地企業互補。
  不僅內地熱衷到香港融資,香港中小企也有意到大灣區發展。香港諾華誠信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蘇誠信表示,香港當前有很多小微企業。然而,在大灣區規劃正式出台前,由於徵信體系限制,內地銀行無法獲知這些企業的發展狀況,也限制了港資小微企業在內地的貸款。「這一狀況在大灣區規劃出台後一定會獲得改善,港資企業需要做的是保持自己的信用紀錄良好。」
  香港寶信集團主席周榮昌也表示,目前大灣區不同城市徵信系統還不能完全對接上,公司需要在內地找合作夥伴才能在大灣區落地。
  港應科院:可藉區塊鏈技術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首席科技總監楊美基表示,可以運用區塊鏈技術用於大灣區金融徵信服務上。他介紹了應科院基於分布式帳本技術所建立的共享KYC服務,研究如何將客戶第一次上傳的開戶資料反映到鏈條上供多家銀行共享開戶。據了解,區塊鏈技術就讓網絡中的參與者獲得一份唯一的、正式的帳本副本,帳本裏的任何改動都會幾乎立刻在全網絡所有的副本中反映。帳本中記錄的信息可以是金融資產、法律合約。信息的持有人通過加密算法來實現隱私保護。

兩大美資壟斷全港信貸資料 北京高度關注 港府急謀規管


香港最大個人信貸資料庫公司環聯資訊(TransUnion),被傳媒揭露其保安系統有嚴重漏洞,特首林鄭月娥等高官的信貸報告輕易被人查閱。環聯和另一間管理商業信貸資料的鄧白氏(Dun & Bradstreet)同為美資公司,竟全盤掌控了本港每個人、每家企業的信貸狀況,如果這兩家公司對掌握的敏感資訊沒有妥善管理,在現時「無罰則、無王管」的荒謬情況下,香港經濟將面臨大災難。據了解,事件揭發後惹來北京高度關注,港府亦在快馬加鞭審視情況,並積極考慮規管可行性。


文:潘翠華

香港一直致力打造成「智慧城市」,但「環聯洩密」一事卻揭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非常脆弱。有記者日前嘗試冒充特首林鄭月娥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內的幾名高官,於環聯網上索取個人信貸紀錄,原來只需登記開戶,付款280港元,再輸入姓名、身份證號碼、出生日期、電話,並回答幾條選擇題,一份完整而詳盡的個人信貸報告,包括電話、地址、信用卡資料、信貸評分、還款記錄等,均一覽無遺。即使記者在選擇題環節中,全部選擇「以上皆不適用」,亦可成功過關取得報告。

環聯——
聘任美國中央情報局高官
根據公司註冊處資料,環聯資訊大股東為美資公司TransUnion Netherlands I B.V.,擁有超過一半股份,其餘7個股東包括東亞銀行、恆生財務、匯豐銀行等。TransUnion的諮詢委員會(Government Advisory Board)成員中,聘有多名熟悉資訊科技及情報的專家,其中包括情報和國家安全聯盟(INSA)主席Charles Alsup,曾任中央情報局資訊科技總監(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的Doug Wolfe亦於今年8月加入該公司。環聯公司主席及行政總裁James M. Peck及董事Suzanne P. Clark等,亦熟悉資訊科技。

鄧白氏——
四位前美國總統曾任職高層
另外,在香港最大的商業信貸資料管理公司鄧白氏,同為美資公司,總部設在美國新澤西州,創辦人為Lewis Tappan,於1841年在紐約創設第一家商業徵信所。四位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尤利西斯·辛普森·格蘭特(Ulysses S. Grant)、格羅弗·克里夫蘭(Grover Cleveland)及 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均曾任職於鄧白氏。目前,鄧白氏在37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公司或辦事處,包括中國和新加坡,向全球客戶提供12種信用產品、11種徵信服務以及各種信用管理用途的軟件,還在50個國家和地區替客戶開展追帳業務。

香港所有個人及公司的重要信貸資料,全部落入這兩家美資公司手上,情況令人擔憂。而更讓人無語的是,環聯不屬於銀行,因此金融管理局無法監管,只能責成銀行公會要求環聯提升認證程序。縱使環聯今次嚴重出錯,但現時香港市場中,竟沒有第二間公司能短期內取代環聯這家百年老店的地位。
私隱曝光,市民心慌。本月(十二月)12日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在立法會接受質詢時,只表示政府會從個人資料私隱保障,以及行業監管兩方面着手處理,惟到目前仍未透露具體情況。有議員質疑,當局反應緩慢,未能掌握事件的敏感性及嚴重性。

葛珮帆:應設《網絡安全法》加重刑罰
據了解,事件已引起北京高度關注,而港府亦急謀規管可行性。但要該如何管?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主席葛珮帆建議,本港應參考歐盟的GDPR(通用數據保障條例),針對外洩資料的機構,需於72小時內向當局通報,而且罰則非常重。第一級罰款以該企業整個集團的年度全球總營業額 2% 或 1千萬歐元(約0.92億港元)為標準;而第二級罰款則為該企業整個集團的年度全球總營業額 4% 或 2 千萬歐元(約1.84億港元)作依歸。

此外,內地於2015年亦已實施《網絡安全法》,防止網絡恐怖襲擊、網路詐騙等行為,如甚麼機構可擁有幾多個人資料?存放多久?甚麼形式?何時銷毀等等,都要透明公開。香港亦應與時俱進。葛珮帆認為,法例修改後,能有效規範環聯等機構,以及一旦資料外洩後,都可以有相應補救措施。

莫乃光:環聯犯錯不能沒有代價
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認為,環聯最大問題是「無王管」,加上本港私隱條例過於落後,等同「無牙老虎」,且罰款上限只是5萬港元,根本毫無阻嚇力。他強調,未來必需定立監管角色,是政府也好,金管局也好,銀行公會都好,不能讓環聯犯錯而沒有代價。他又指,應考慮私隱條例是否需要作出修改,包括機構使用者是否有權要求機構透露資料?資料庫可存有使用者的甚麼資料等等。他又建議香港可效法美國,市民擁有主動權,向資料庫提供者要求短暫性開啟或關閉查閱信貸功能。

陳振英:要有本土公司打破壟斷

現時環聯和鄧白氏兩間美資公司壟斷本港信貸資料庫市場,金融界立法會議員陳振英認為,香港其實有條件成立一間新公司,打破美資獨大的局面:「廿幾年前香港喺呢方面仲係一片空白,所以當時需要從外國引入成功經驗。而家香港已經累積到經驗,有能力亦係適當時候研究本地品牌,打出國際。」

他舉例,現時本地一間新公司「諾華誠信」已積極籌備成立信貸資料庫,目光更放遠至內地大灣區9個城市。

至於新公司能否與環聯或鄧白氐這些「老字號」分一杯羹,陳振英認為取決於金融管理局的態度,肯不肯引入競爭去優化服務,能否說服業界分享客戶資料,這些問題都需要長時間解決。他建議新公司可由小範圍、小規模做起,令業界建立信心。

KYCU資料更敏感  環聯又有份
除了信貸資料庫之外,金管局及銀行公會正研究專業資訊機構平台(Know-your-customer Utility,簡稱KYCU),主要以企業為目標,而政府亦會在個人方資訊平台方面牽頭。這個平台掌控的資料比環聯更厲害,包括公司及個人收入、支出、資金往來等更敏感資料都會一一記錄,原意是方便小公司及個人在銀行開戶,協助銀行審核申請人資料。然而,如此重要的資訊平台,在招標之後目前的潛在得標者亦是兩家美資公司,其中之一正是剛剛出事的環聯,另一家是IBM。

港府應有角色  直接或間接掌管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對此亦表示擔憂,他認為環聯輕易被人冒認身份獲取私人資料,證明「佢唔識做KYCU」,若然環聯中標,未來一定要做好保密程序。方保僑建議,香港政府應效法新加坡做法,由政府自己掌管KYCU 資料庫,就算政府自己不做,交給誰做都好,政府也需要有個角色參與,不能說外判了給私人機構就可放手不理:「政府一定要有規管,假如中標嘅係外資公司,都要規定公司手上嘅個人資料唔可以離開香港,亦都唔可以亂用。」

諾華誠信有限公司 及 Long Data

由「諾華誠信有限公司」承辨及Long Data 夥伴合作的城中熱話「助力大灣區中小企業發展,構建國際級徵信合作」論壇,在今個月22至24號第七屆中國(廣州)國際金融交易•博覽會中舉行,論壇主題聚焦大灣區跨境徵信標準一體化,金融服務多元、實企業產等系建設以及個人和中小微企跨境金融服務等議題,共同探討發展趨勢。
屆時歡迎金融投資者、中小微企業客戶、機構投資者、金融從業人員現場交流
論壇地點 : 廣洲琶洲•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B區二樓會議室
時間: 2018 年6月22 日下午14:00 -17:00
詳情請參閱大會官方 http://www.gzife.com/
備注 : 大會日程以現場發佈為準

【畢打街閒人】環聯信貸背後跟中資的博奕衝突(渾水)

環聯信貸因為資料洩密的保安漏洞被萬箭穿心,我沒有其他補充,尤其撞正國泰事件的前車之鑑,環聯的確是有其保安問題。不過正當矛頭指向這個眾矢之的,我覺得背後引伸出一個更大格局去睇這件事。 

讀書時期教授講社會科學或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就係從邊一個持份者得益和損失,去分析背後的成本效益。學院外的商業分析大同小異,環聯信貸中招,競爭者最高興。

先慢著,乜環聯信貸有競爭對手咩?答案是有的。環聯信貸有一個本業直接競爭對手,那就是中資背景的諾華誠信。諾華誠信是由中銀信用卡前總經理蘇誠信創立,上年初引入6家中小型銀行、銀通與內地的中誠信為股東,當中不乏中資銀行如信銀國際、南洋商業銀行和上海商業銀行,正在大展拳腳搶攻環聯信貸。

然後我們要明白這些信貸公司的背後利益有幾大。環聯和諾華誠信是提供信貸資料管理服務,蒐集個人信貸綜合紀錄。環聯因為早年已經落釘建立資料庫,在香港載有520萬位消費者之個人信貸紀錄。這個數字之大,相信已經覆蓋到全香港九成九有商業和消費的香港人了。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大數據年代,數據突然變成黃金,好像那些賣金融理財商品等第三方平台,如Money乜乜(名不開),只要肯開放API,本身就有B2B的商機。520萬之大,非你我所能估算,背後除了代表商業利益,仲有諜報戰略意義,連我這些盲毛睇得到,偉大的國家唔會睇唔到。我再講多次,現在是大數據年代嘛。這些大數據和信貸紀錄,只要結合銀行反洗黑錢的資本流動足印,一旦加以數據化運用,國家想查中港兩地邊個走資、洗黑錢和漏稅都無問題。范冰冰逃稅案的餘溫,盛載住當權者打貪捉鬼的意識形態,已經在商業層次中體現出來了。

現在是不是可以用更高維度去理解,點解馬雲要買美國萬通,那堆data太值錢,而且配合國策可以做到政治戰略目的。這跟諾華誠信打環聯一樣,都是同樣的邏輯貫穿,以前不知道這些離散數據有咩用,大數據年代後大家都知道了。

環聯在1999年被美國TransUnion International正式收購,成為美資公司。如果你不介意思想慣性和隋性,環聯和諾華之間可以片面二元理解為另類中美大戰角力。美資既然有信貸平台,中資當然都要有啦。

國泰洩密事件幾個月後,撞正海航系的香港航空出現疑似倒閉危機。市場最公平最透明,可惡洩密的國泰到今日還是有人買機票光顧,但香港航空呢?現在我食個飯,搭個車都成為大數據的「點」,處於科技和政治亂世,你要問自己,到底那些越來越值錢的「點」,你想奉獻給中資還是美資?

諾華誠信據報夥中銀拓信貸庫

<匯港通訊> 掌握本港逾500萬人借貸資料的資訊方案供應商環聯資訊(TransUnion),去年底爆出保安漏洞後,突顯市場缺乏競爭的隱憂。《蘋果日報》報道,由中銀信用卡前舵手蘇誠信創辦的諾華誠信(Nova Credit),前年底成立後亦加快發展。

報道引述消息指,諾華誠信最近與業界會晤,透露將與中銀香港(02388)簽訂客戶資料共享協議,在取得此重大信貸數據來源支持後,該公司短期內可望正式啟動業務,並聚焦服務大灣區客戶。

環聯被受打壓 諾華誠信取而代之?


傳夥拍中銀拓信貸庫 諾華誠信撼環聯 銀行界冀引入競爭減成本

【本報訊】掌握本港逾500萬人借貸資料的資訊方案供應商環聯資訊(TransUnion),去年底爆出保安漏洞後,凸顯市場缺乏競爭的隱憂,由中銀信用卡前舵手蘇誠信創辦的諾華誠信(Nova Credit),前年底成立後亦加快發展。消息指諾華誠信最近與業界會晤,透露將與中銀香港(2388)簽訂客戶資料共享協議,在取得此重大信貸數據來源支持後,該公司短期內可望正式啟動業務,並聚焦服務大灣區客戶。
記者:劉美儀

丘寧:環聯鬥諾華 銀公很頭痕

個幾月前,有傳媒踢爆香港環聯資訊有限公司(環聯)存在保安漏洞,包括行政長官在內的官員信貸資料外洩,周一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更特意討論有關事件,反映政府高度關注的程度。正當市場聚焦應否修改私隱條例之際,近日有評論文章分析事件時提及,原來香港除了環聯之外,還有家叫諾華誠信的公司同樣提供個人與企業信貸資料庫服務,更稱這家具中資背景的公司有意與環聯競逐由銀行公會發放的KYCU(認識你的客戶平台),事件發展至此,相信銀行公會作出決定時一定相當「頭痕」。
綜合近日的報道,環聯風波發生後,受惠一定是她的潛在競爭對手諾華誠信,因為今次事件對環聯的聲譽肯定造成極大影響,幫襯另一家是很合理的想法。可是這家諾華誠信真是低調到一個點,就連金融管理局副總裁阮國恒也好像不認識諾華誠信,日前在立法會表示,現時市場只有環聯提供個人信貸資料服務。
香港的銀行業其實十分傳統與保守,要她們與一家新公司合作未必是易事。至於KYCU這個平台,目的可以讓銀行與銀行之間互相合作,分享客戶的身分認證資料,屆時其管有的資料,將會比環聯現時擁有的如客戶的姓名、身分證號碼及出生日期等,以及客戶的借貸歷史更多和更有用。因此將來營運KYCU的公司絕對不能是泛泛之輩。
資料顯示,諾華誠信由中銀信用卡前總經理蘇誠信創立,還請來環聯前CEO何佳意任行政總裁,別以為公司名極具創辦人的色彩(大家都叫誠信),就一定是由蘇誠信持大股,根據諾華誠信公司網頁指,公司的始創成員及管理層只持約10%股權,約70%來自香港的銀行與本地金融機構,其餘約20%則來自其他信用評級機構。不過有報道指,諾華誠信的股東包括南洋商業銀行及上海商業銀行等6 家中小型銀行,明顯想為諾華誠信加上中資概念。
劇情發展至此,大家都等待銀行公會將決定由誰去營運KYCU,本來無事無幹,環聯理應是最好選擇(與銀行合作開、建立了信任),但關鍵時刻咁啱爆出資料外洩事件,銀行公會確要停一停、諗多諗。
那諾華誠信又如何?管理層出身環聯,又有多家銀行做股東,照計都合格有餘,可惜被人灌上中資背景,要知道香港人對自己的資料有機會被中資機構收集非常敏感,若被黃絲媒體乘機炒作,隨時成為另一場風波。
今次銀行公會有何決定都會有被批評的風險,究竟開大定開細?留待新任銀行公會主席煩惱吧。

諾華誠信引6中小行 建跨境企業信貸庫

【明報專訊】本港的信貸資料庫業務長期由環聯所壟斷,但未來形勢將重大改變。中銀信用卡前總經理蘇誠信創立的「諾華誠信」,今年初引入6家中小型銀行、銀通與內地的中誠信為股東,銳意打造成涵蓋個人與企業的信貸資料庫,並利用科技為銀行偵察虛假交易與加強內部監控。諾華誠信行政總裁何佳意表示,希望盡快推出跨境工商信貸報告服務,回應市場現有痛點。
中銀信用卡前總經理蘇誠信創立
諾華誠信於去年10月成立,可謂銀行界的一項革命,因為股東主要是中小型銀行,包括信銀國際、南洋商業銀行、上海商業銀行、東亞銀行(0023)、創興銀行(1111)及大新銀行(2356),反映中小型銀行對電子KYC資料庫的需求殷切,願意共享資訊。同時,諾華誠信主攻企業信貸資料庫,亦反映現時行業的不足。事實上,何佳意在加入諾華誠信前,是環聯在香港的行政總裁。
何佳意表示,本港傳統的信貸資料庫未必能滿足市場需求。市場需要的不單單是客戶的信貸紀錄及評級,而是全方位能減低信用風險的解決方案。有見及此,諾華計劃在明年推出業界共享的反欺詐資料庫,利用資訊共享及大數據的分析,以辨別客戶資料及證明的真偽,減少欺詐及虛假交易等個案。
另外,諾華誠信亦會把業務重點放在企業的信貸資料庫方面,計劃推出跨境工商信貸報告服務。何佳意指出,公司借助股東中誠信在內地的資料庫,可協助銀行了解企業客戶在內地的經營狀况,除了營運數據,亦包括出入口數據、違規紀錄、知識產權登記紀錄等。雖然這些資料都能夠循公開渠道找到,但由於數據源雜亂,若能在同一平台查閱,可降低銀行的成本。
他又稱,隨着企業的跨境活動頻繁,現時有逾20萬家內地企業在香港營運,香港公司亦北上,單計大灣區已有約3萬家香港企業落戶,因此相信跨境工商信貸報告能回應市場需求。現階段已有約20家銀行對此服務表示感興趣。
統一數據平台 助銀行降KYC成本
個人信貸資料方面,諾華上周成為「智慧開放數據發展聯盟」的創始成員,其他成員包括銀通、香港應科院、城市大學、德勤及深圳四方精創。何佳意稱,這是一個非牟利平台,旨在利用開放應用程式介面(API)及區塊鏈技術,讓已接入平台的機構在獲得客戶授權下,可簡易地取用個人信息紀錄以作核實。其中一個擬發展項目是連接各大院校,讓已接入平台的機構能查閱畢業證書,核實求職者的身分

諾華誠信

【豪言壯語】環聯倒下 誰來補上?

 

在經歷國泰洩露事件,然後電子錢包失竊,接著是PayMe帳戶被盜用,香港人已成驚弓之鳥。在這個時候,《明報》再投下一顆炸彈,揭露信貸資料庫「環聯」的安全漏洞。有趣的是,文章才刊登10分鐘,早已在金融界之間廣傳。
「環聯的競爭對手,可能是第一個『發現』這篇文章。」一名銀行主管如是說︰「他們最積極分享這篇報道。」正因這個現象,業界討論的除了報道內容外,還有背後可能發生的故事。
環聯有競爭對手嗎?大家都以為它做的是獨市生意。沒錯,暫時是無人爭。但有一個名字,是《明報》連續多日的報道之中也沒有提及的。
這個名字是「諾華誠信」。由中銀信用卡前總經理蘇誠信創立,近年招兵買馬,包括請得前環聯香港區CEO何佳意過檔,更引入6家銀行作為股東。除此以外,股東還包括中資的銀通與中誠信。
當然,在中誠信和銀通之上,還有甚麼背後的資本呢?業界眾說紛紜,但方向都大致一樣,大家都相信,建立一個信貸資料公司,與環聯競爭,是中央樂意見到的事。
有關環聯的報道刊登後,霎時間,環聯成為過街老鼠,人人都喊打,無論普通市民、銀行業界抑或政府官員與監管機構,通通都把矛頭指向環聯。這個時間點非常敏感,因為銀行公會就建立跨銀行的KYC資料庫進行了足足一年的招標,近日已進入最後階段,本來環聯很有機會拿下,但現在項目被按住不動了,業界有聲音要求重新招標。
如果是這樣,誰是最大得益者?順著麵包屑想下去,業界都在發揮無窮的想像力。而更重要的問題是,踢走了美資的環聯後,香港人接受一家中資背景的公司處理大家的信貸資料,甚至是更複雜的KYC資料嗎?
以上是環聯事件引伸出來、第一個要大家思考的問題。而另一個觀察的重點,是環聯究竟接受甚麼人監管?
《明報》的結論很清晰,報道說環聯是「無王管」。私隱專員公署說,不會主動去監管。另一邊廂,環聯不是銀行、不屬財務機構,所以也不受金管局監管。
像環聯這樣的「第三方服務供應商」,它們做的是B2B生意,客戶大多數是金融機構,處理的是多家銀行集合的金融數據,但不受任何一個金融監管機構規管。
如果金管局要大力發展開放銀行(即開放API),相信會有更多的「第三方服務供應商」走出來,向銀行提供開放API的方案,最簡單的例子是把大家在不同銀行的數據連接在一起,在一個APP內查閱不同銀行戶口的資訊。
這些第三方同樣會像環聯一樣,處理相當多的個人財務資訊。但現時金管局的取態是,由銀行選擇合適的第三方服務供應商,出事時由銀行負責。這無疑又會製造一個「行業自管」的生態。
在這個多事之秋過後,我們汲取的教訓不應該只是「加強保安意識」這種口號,而是要認真想想,是否可以在監管的層面上作出改變。若由行業自管,一旦出事,可能又是一個互相卸責的過程。
文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