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回应VISA银联争端再升级


援引商务部网站消息,针对银联卡和Visa卡争端已经投诉到WTO组织的问题,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17日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有关银行卡电子支付的措施符合对WTO的承诺。

他重申,中国的态度是遵守世贸规则,愿意通过世贸规则框架下的原则来通过中国和美国双方的协商来解决问题。对于美国坚持要求不再进行双边磋商,执意提出将争端进一步在争端解决机制中解决,感到遗憾。

另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称,面对美国的指责,中国驻美大使发言人王保东也曾对媒体表示,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已经全部履行,与银行业有关的承诺也已履行。

早前《南方都市报》报道称,2月11日,美国正式向WTO申请启动针对中国银联垄断的争端解决机制。

VISA银联利益争端或升至国家层面

上述《经济参考报》报道称,在美国贸易代表署2010年9月呈递给世贸组织的文件中,称中国违背了其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所做出的关于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的承诺,因此美国按照 《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提起了这一投诉。

美方称,目前针对在中国境内以人民币进行交易的支付卡,只有中国银联被允许提供电子支付服务,而其他成员国的服务提供商则只能为以外币交易的支付卡提供服务。

投诉还认为,中国要求所有商家的支付卡处理设备需与中国银联的系统相一致,此举使得其他国家的支付服务提供商不得不和商家谈判以获取接入途径。同时,中国要求包括双币卡在内的所有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支付卡必须具有银联标识,而美方认为以上这些要求实际上是对中国供应商和外国供应商实行差别对待。

据《时代周报》报道,银联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层2月15日表示,VISA银联争端目前已经上升到国家贸易层面,这就不仅仅是VISA和银联之间的渠道之争那么简单。出于保护民族品牌,目前银联仍然在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银联除对此事保持高度关注外,暂时还无任何应对措施。

《南方都市报》上述报道指出,美国就金融服务业状告中国这是第一次。业内人士认为此案意义深远,不仅涉及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而且是美国试图打开整个中国服务业市场的一块“试验田”。一位接近银联的人士则对记者表示,美国掀起该纷争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Visa等信用卡巨头企业撬开中国人民币支付市场。

中国银联:跨行交易额破11.2万亿

中国银联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境内银行卡跨行交易金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46%,新增银联卡4.9亿张。

上述《时代周报》报道指出,在经历封杀、抗议、竞争、对峙后,VISA未能成功打压银联的海外结算通道,却变相引发了中国消费者对于银联发行的非VISA卡的关注。 这是VISA始料未及的,当初进入这一市场并培育银联,目的是希望获得数以亿计的持卡消费者,但却把这些消费者赶向了银联一方。

这种不对等的局面并非市场竞争所致,中国决策者对于国内市场的谨慎开放态度让VISA可以置喙的缝隙微乎其微。并且,中国消费者也许更加愿意选择银联卡和银联渠道,因为它比VISA要便宜。选择VISA意味着更高的结算费用,以及多次结汇所带来的意外损失。

Related Posts:

  • 銀聯卡境外取現每年將不得超10萬[2015-09-28] 【文匯網訊】國慶十一長假打算去境外的小夥伴們請注意:從今年10月開始,用銀聯卡在境外取現,將不再是「無限額」了。 據澎湃新聞報道,記者從中國銀聯瞭解到,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要求,為進一步加強境外反洗錢工作力度、防範金融風險,中國境內銀聯人民幣卡在境外提取現金,除每卡每日不超過等值1萬元人民… Read More
  • 為遏制資本外流 中國最近都採取了什麼措施? -- 收緊資本管制標志著中國在前幾年放鬆管制之後的一個轉變 中國政府為減緩外流勢頭連連出擊,以下為已經采取的措施及已被提出可供考慮的選項:  近期采取的措施 •加強資金出境審核--據知情人士透露,上海部分銀行要求各分支機構嚴格規管個人結售匯業務,包括嚴查個人是否有分批購匯出境行為,一旦查出違規,將作出相應懲罰。中國居民每年每人購匯上限為5萬… Read More
  • 商务部回应VISA银联争端再升级 援引商务部网站消息,针对银联卡和Visa卡争端已经投诉到WTO组织的问题,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17日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有关银行卡电子支付的措施符合对WTO的承诺。 他重申,中国的态度是遵守世贸规则,愿意通过世贸规则框架下的原则来通过中国和美国双方的协商来解决问题。对于美国坚持要求… Read More
  • Visa与中国银联反目 Visa已告知银行,它们必须停止使用中国银联(China UnionPay)的支付系统来处理“Visa、银联”联合品牌信用卡的国际交易。银联是一家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司。 此举是在信用卡公司对中国市场日益感到灰心之时出台的。在中国,信用卡交易必须通过占据垄断地位的银联处理,银联同时还… Read More